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书生在城南夜归时的所见所感,流露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束缚的厌倦。
前两句"书生作意一斑足,杜陵据鞍两眼寒"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书生满足于简单生活("一斑足"指一点就满足),而杜陵(可能指官员)骑马时眼神冷漠,暗示官场人情淡薄。这里通过"满足的书生"和"冷漠的官员"的对比,展现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后两句"风雨唤人归去好,免教街吏报平安"写得更有意思:风雨天气反而成了催人回家的好理由("唤人归去好"),这样就不用被街上的官吏盘问登记了("报平安"指当时宵禁时要向官吏报备)。诗人把风雨说得像朋友一样贴心,反衬出他对官场规矩的厌烦。
全诗妙在:
1. 用日常小事(夜归)反映大主题(追求自由)
2. 把风雨拟人化,说它"好心"催人回家,构思新颖
3. "免教街吏报平安"这句看似平淡,实则暗含对官府管束的不满,讽刺得很含蓄
就像现代人加班到深夜,突然下雨了反而觉得"正好有理由早点下班",这种微妙心理古今相通。诗人用轻松的语气,说出了很多人对无谓规矩的无奈,这才是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陈师道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