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汎舟至壑庵

旧识林扉僻,蝉多不厌听。
访僧无北礀,觅路是南屏。
石带残云润,潭临杂树青。
回舟看坐处,岩壑晚冥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湖上泛舟并到访壑庵的一段经历。下面是逐句分析:

1. “旧识林扉僻”,诗人首先描述了与一处熟悉的林木相交的环境。这里的“林扉”可以理解为林木间的入口或隐蔽的路径,而“旧识”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片环境早已熟悉,有一种亲切感。

2. “蝉多不厌听”。诗人发现这里有很多蝉鸣,但他不觉得厌烦,反而愿意倾听。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声音的欣赏和对环境的宁静感到舒适。

3. “访僧无北礀”,“访僧”意味着诗人可能是在访问寺庙或僧侣。“无北礀”可能是指没有找到北面的某个地方或特定的标志,这也暗示了诗人正在探索一个新环境。

4. “觅路是南屏”。“南屏”可能是指南面有一片屏障或者是有特色的景观。诗人正在寻找路径,并朝南走。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未知的探索和对新事物的兴趣。

5. “石带残云润”,“石”指的是周围的石头,“残云润”则描述了石头被湿润的云彩环绕的景象。这可能是在描述一个雨后初晴的场景,景色清新而宁静。

6. “潭临杂树青”,“潭”指的是湖泊或水池,“临”意为靠近,“杂树青”描绘了湖边各种绿树繁茂的景象。这句话展现了湖边的生机勃勃和美丽的自然景观。

7. “回舟看坐处”,“回舟”意味着诗人泛舟结束,准备返回,而“看坐处”可能是指他回头看自己在船上坐过的地方,也可能是在回忆这次美好的经历。

8. “岩壑晚冥冥”,“岩壑”指的是岩石和山谷,“晚冥冥”则描述了夜晚的寂静和安宁。这句话总结了诗人在日暮时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感慨。

整首诗通过描述诗人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展现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象,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情感通过简洁明了的词汇和生动的意象传达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魅力。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