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山中的闲适生活,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展现了隐居的乐趣和诗人的向往。
前两句写隐士的住处——放光山下的茅草屋,夜晚有自然的光亮照着读书,暗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接着用两个细节:童子抱着琴跟着白鹤,邻居老翁坐着竹轿来看竹子,展现了隐士生活中充满雅趣的社交场景,既有音乐相伴,又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往来。
五六句通过"门前秋叶被风吹走"和"屋后春雨中耕作"两个画面,表现了隐居生活的随性自在——不用刻意打扫,顺应自然;在春雨中劳作,充满田园诗意。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自嘲:自己在外奔波十年,却连一块安身之地都没有。这与前面描绘的隐居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这种闲适生活的羡慕,也暗含了对现实奔波生活的无奈。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勾勒出理想中的隐居图景,没有刻意说理,但通过鲜明的画面对比,自然流露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山居生活的美好。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