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牛吕城过堰甚难

君不见奔牛吕城,南人北人千百舟。
争车夺缆塞堰道,但未杀人舂戈予。
南人军行欺百姓,北人官行气尤盛。
龙庭贵种西域贾,更敢与渠争性命。
叱咤喑呜凭气力,大梃长鞭肆鏖击。
水泥滑滑雪漫天,欧人见血推人溺。
吴人愚痴极可怜,买航赁客逃饥年。
航小伏岸不得进,堰吏叫怒需堰钱。
人间官府全若无,弱者殆为强者屠。
强愈得志弱惟死,无州无县不如此。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运河堰口(类似水闸)附近的混乱场景,展现了底层百姓在强权压迫下的悲惨生活。全诗用白描手法,像纪录片一样呈现了三个残酷的现实画面:

1. 交通要道的生存战(前四句)
运河堰口像现代高速收费站,但这里没有秩序。南北往来的船只挤作一团,人们为争抢通行权甚至抄起棍棒(舂戈予)。"塞堰道"三字让人联想到今天春运堵车的场景,但古人是用命在抢路。

2. 特权阶级的暴力统治(中间八句)
诗中三种人最凶横:南方军阀、北方官僚、西域商人(相当于今天的跨国资本)。他们手持大棒长鞭,在雨雪泥泞中公然施暴。"欧人见血"的"欧"通"殴",描写殴打致人落水的血腥场面,像黑帮电影般真实。

3. 小百姓的绝望困境(后六句)
普通船民(吴人)为逃荒租小船,却被堰吏(收费站小吏)勒索。最震撼的是"人间官府全若无"这句——不是官府不存在,而是对百姓苦难视若无睹。结尾"无州无县不如此"道出这是全国普遍现象,像古代版的"天下乌鸦一般黑"。

诗人用对比手法制造强烈反差:特权者"气力""得志"与弱者"愚痴""惟死"形成对照;"水泥滑滑"的自然环境与人性之恶相互映衬。最后两句像一声叹息,揭示出封建社会的生存法则:弱肉强食。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其现实意义,虽然写的是古代,但官商勾结、特权横行、底层互害的现象至今仍有影子。诗人不直接说教,而是让画面自己说话,这种"展示而不评判"的手法,反而更发人深省。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