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探讨了人性本质的问题,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第一句"食色虽然人固有"承认食欲和情欲确实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需求,就像吃饭和爱情都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第二句"原於形气所由根"指出这些本能来源于人的肉体存在("形气"),是生命维持的基础。就像手机需要充电才能运行,人体也需要食物和繁衍来延续生命。
但后两句提出了更深层的思考:如果仅仅把这些生理本能当作人性的全部("苟徒即此名为性"),那就忽略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更高价值("太极之真")。就像评价一个人,如果只看他会不会吃饭睡觉,就太肤浅了——我们还有思想、道德、理想等更珍贵的部分。
全诗的精髓在于:承认本能需求的合理性,但反对把人降低到只有本能的层次。就像我们不会因为汽车需要加油就说"加油"是汽车的全部价值一样,人性除了"食色"这些基础需求,还有更崇高的精神追求。这种辩证思想在今天依然启发我们:既要正视人的自然属性,更要守护人性的尊严与高度。
陈普
陈普(公元一二四四年至一三一五年)生于宋理宗淳祐四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年七十二岁。居石堂山。入元,隐居教授,从学者数百人。三辟为本省教授,不起。当聘主云庄书院。晚居莆中,造就益众。普著述有石堂遗稿四卷,《四库总目》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