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大像山
万山祖昆崙,支裔如析木。
巨灵舒半臂,移来小天竺。
直竖千刃高,横亘一峦矗。
平立睨天门,向背见要腹。
巀嵲群岫中,千里归结束。
上界辟鹦林,真源佳气独。
暇日得跻攀,肩舆止平陆。
宛转蹑龙脊,崎岖登云麓。
临崖一眺望,遥天关画轴。
四围俨列屏,尽向此山伏。
俯首瞰平川,町畦共联属。
天雨新麦苗,油然殊众绿。
渠水活且盈,一线通盘曲。
整衣礼旃檀,再拜愈齐遫。
他福非有邀,丰年是所祝。
吾蜀饶名山,峨眉未登瞩。
嵩华心徒想,匡卢耳亦熟。
何幸山水缘,遇兹畅所欲。
一年两陟巅,佳景饱经目。
山花袭我衣,归来尚馥郁。
静夜涤烦嚣,疑在峰头宿。
巨灵舒半臂,移来小天竺。
直竖千刃高,横亘一峦矗。
平立睨天门,向背见要腹。
巀嵲群岫中,千里归结束。
上界辟鹦林,真源佳气独。
暇日得跻攀,肩舆止平陆。
宛转蹑龙脊,崎岖登云麓。
临崖一眺望,遥天关画轴。
四围俨列屏,尽向此山伏。
俯首瞰平川,町畦共联属。
天雨新麦苗,油然殊众绿。
渠水活且盈,一线通盘曲。
整衣礼旃檀,再拜愈齐遫。
他福非有邀,丰年是所祝。
吾蜀饶名山,峨眉未登瞩。
嵩华心徒想,匡卢耳亦熟。
何幸山水缘,遇兹畅所欲。
一年两陟巅,佳景饱经目。
山花袭我衣,归来尚馥郁。
静夜涤烦嚣,疑在峰头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大像山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壮丽的山景和内心的感悟。
开头用"万山祖昆崙"比喻大像山像昆仑山一样雄伟,是众山之祖。接着描写山势高耸入云,像巨人伸开手臂,把"小天竺"(佛教圣地)搬到这里。山体笔直陡峭,横亘千里,站在山顶能俯瞰天门,看到山的全貌。
登山过程写得很生动:坐着轿子到山脚,然后像踩着龙背一样蜿蜒而上,最后到达云雾缭绕的山顶。站在悬崖边远眺,四周群山像屏风一样排列,都臣服于这座高山。往下看,田野连成一片,新长出的麦苗绿油油的,灌溉的水渠像银线般蜿蜒。
之后写作者整理衣冠参拜佛像,不为求福,只祈求丰收。他感慨四川名山众多,自己虽未去过峨眉山、嵩山等名山,却有幸两次登顶大像山,饱览美景。最后写山花香气沾满衣服,夜深人静时仿佛还能感受到山中的宁静,好像自己仍在山顶过夜。
全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者不追求名利,只享受登山的过程和自然的美景,这种淡泊宁静的心境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诗中"一年两陟巅"的满足感和"山花袭我衣"的惬意,都让读者感受到简单生活中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