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广慈侍者归隐庐山

一笠风烟望故山,石梁流水尚潺潺。
投林输尔鞭先著,待月愁予身未閒。
远接湖光高筑室,近穿松径自为关。
听猿更有幽怀在,分付溪云留半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广慈侍者)归隐庐山的情景,充满了山水自然的宁静之美和隐逸生活的闲适情怀。

首联"一笠风烟望故山,石梁流水尚潺潺":僧人戴着斗笠,在朦胧的烟雨中遥望故乡的庐山,石桥下的溪水依旧潺潺流淌。这里用"一笠"点出僧人身份,"风烟"营造出朦胧意境,"尚"字暗示时光流逝但山水依旧。

颔联"投林输尔鞭先著,待月愁予身未閒":对比写法。前句说广慈侍者能抢先归隐山林("投林"指归隐),后句写诗人自己因俗务缠身不能同往的遗憾。"鞭先著"用赛马比喻,形象生动。

颈联"远接湖光高筑室,近穿松径自为关":想象广慈在庐山的隐居生活。远处可眺望湖光山色,近处松林小径自然形成屏障。"自为关"既写实景,也暗喻与尘世隔绝的心境。

尾联"听猿更有幽怀在,分付溪云留半间":最精彩处。前句写隐居者听猿鸣时的幽深情怀,后句用拟人手法,嘱咐溪边云雾为自己留半间住所,表达诗人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的情感。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山水、云雾、松径等意象,营造出空灵淡远的意境。诗人用对比手法,既赞美友人的隐逸生活,又流露自己不能脱俗的惆怅,最后以浪漫的"留半间"收尾,余韵悠长。诗中"听猿""溪云"等细节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庐山幽静之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