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四月廿八日)

三春惠欲虚,一犁泽希渥。
回首忆前兹,唶哉欠普足(一解)。
秋麦秀未实,春麦苗未秀。
向拟充口腴,今切燃眉救(二解)。
麦歉北方常,去岁乃幸然。
所忧在禾黍,多未遍种田(三解)。
昼畏赤日炎,夜望列星灿。
更值筹遐边,殷忧度明旦(四解)。
簇云亦已升,终风又阻𨕣。
踟蹰心弗宁,徘徊伫阶序(五解)。
风声让云势,雷雨忽解作。
入夕霏溟濛,未敢云何若(六解)。
霶霈为廉纤,其力复渐微。
宵衣亦就枕,无眠以吁唏(七解)。
数漏达五更,凌晨风又起。
慰不抵予愁,反侧问无已(八解)。
云恐风送去,亦赖风送来。
须臾更大沛,优零辰已牌(九解)。
兴锄利秋稼,登盘报夏收。
夏至迟廿日(北方麦收在夏至后),探节舒眉头(十解)。
即晴亦云可,再雨斯益善。
霁烟散午曦,惜意仍展转(十一解)。
人苦不知足,于得谁厌多。
自我尚如此,何能怪其他(十二解)。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雨"为主题,通过十二个小节展现了农民对降雨的复杂心情,生动描绘了农耕社会靠天吃饭的现实困境。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旱情焦虑(1-4节):
开篇直白道出春天雨水不足的困境,农民眼巴巴盼着雨来滋润田地。看着麦子长势不好,想到可能面临的饥荒,愁得睡不着觉。这里用"燃眉救"这样形象的词,把农民迫在眉睫的危机感写活了。

2. 盼雨过程(5-9节):
这部分像放电影一样展现天气变化:云来了又被风吹散,终于下雨却时大时小,整夜听着雨声睡不着。特别是"云恐风送去,亦赖风送来"这句,把农民对风雨又爱又怕的矛盾心理写得特别真实。

3. 雨后反思(10-12节):
雨终于下透了,麦子有救了,但诗人又开始操心秋收。最后三节特别有意思,诗人自己吐槽"人就是贪心",刚盼来雨又想要更多,这种自我调侃让全诗在沉重中透出幽默。

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
1. 用天气变化串起农民一整年的生计忧虑,展现农业社会的生存真相
2. 把"盼雨"这个简单事写出九曲回肠的心理变化,像坐过山车一样起伏
3. 结尾的自我反思很有现代感,承认人性的不知足,让古代诗歌有了现代共鸣

诗人用最朴实的语言,把农民看天吃饭的忐忑、雨来时的欣喜、雨后的新忧虑,写得层层递进,读起来就像跟着老农经历了一场抗旱救灾的全过程。特别是那些睡不着觉、数着更漏的细节,让今天的读者也能真切感受到古人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力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