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初春傍晚的宫廷景色,以及作者下班路上感受到的节日氛围。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1. 天气与景色的变化
开篇用"霁云衔苑雪云开"这样生动的比喻,写雪后放晴的景象——云朵像含着积雪的屋檐一样渐渐散开。皇宫里的春意总是最先苏醒("春色先从禁籞回"),这里的"禁籞"指皇家园林。
2. 细腻的春意观察
作者骑马回家时,把女子弯弯的眉毛错认成柳条("马上妩眉偏认柳"),看到楼前装饰的梅花图案就知道春天来了("楼前妆额固知梅")。这两个细节既写实又充满想象力,用人的妆容来呼应自然景物。
3. 宫廷节庆氛围
后四句转入节日描写:音乐声("凤籥"指笙箫)惊动了寒冷的空气,侍从们("鸱幐"指戴头巾的仆人)忙着准备御寒的酒。最后两句透露这是宋真宗生日(长宁节)前后,宫廷刚结束寿宴,佛灯就亮起来了,展现皇家庆典的奢华场面。
全诗巧妙地将自然春色与人文活动交织,通过作者下班途中的所见所闻,既捕捉到细微的早春迹象,又折射出宫廷生活的特殊氛围。最有趣的是把柳条比作女子眉毛这个新鲜比喻,让寻常景物顿时有了灵动之美。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