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城南

战城南,军败归,却行入城为虏围。
虏围急,士心悲,外无援兵虏马纵横驰。
顾谓同舍儿,旦暮迫死期。
虏来杀我尽,何人报我子与妻。
战城南,良可哀。
今年出战不复还,明年更驱生者来。
暴虎或可活,击虏决不回。
请看长城下,白骨何垒垒。
吾闻古者天子,守在四夷。
何必使中国之民,填沟壑于匈奴之地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惨烈的战争场景,士兵们战败撤退却被敌军围困在城中,处境绝望。诗人用直白的语言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底层士兵的痛苦。

开篇直接进入主题:城南的战斗失败了,士兵们撤退进城却被敌人包围。敌人攻势凶猛,士兵们内心充满绝望,因为外面没有援军,敌人的战马在周围肆意奔驰。一个士兵对战友说:"我们很快就要死了,敌人会把我们都杀光,到时候谁来给我们的妻儿报信呢?"

诗人感叹这场战争实在可悲:今年出征的人都回不来了,明年又要强迫活着的人继续上战场。诗中用"暴虎"(空手打老虎)作对比,说打老虎或许还能活命,但对抗这些敌人注定有去无回。长城下堆积如山的白骨就是最好的证明。

最后诗人提出了深刻的质疑:古代贤明的君主都是靠仁德让四方归顺,为什么要让中原百姓去匈奴的地界送死,白白葬送性命呢?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士兵的视角真实再现战争残酷,特别是"谁来报信"的细节格外揪心
2. 通过"今年死完明年再征"的循环,揭露战争的无尽消耗
3. 结尾的质问直指统治者的决策失误,体现了对普通士兵的深切同情
4. "白骨垒垒"的意象给人强烈视觉冲击,让人直观感受战争代价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但字字血泪,道尽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深重苦难,至今读来仍令人震撼。

薛蕙

薛蕙(1489~1539年),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薛蕙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