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关外春天的景象和作者内心的失落感,语言平实却情感深沉。
前两句写景:关外的春天虽然来得晚,但也有可爱之处。清晨时分,河边传来热闹的箫鼓声。这里的"可怜"是可爱的意思,"浊河"指黄河,暗示地点在北方边塞。箫鼓声既表现节日气氛,又与后文的孤独感形成对比。
后两句抒情:朝廷的恩典催促着人们挂起祈福的幡旗,而作者已经整整八年没能参与朝堂事务了。"幡胜"是立春时的装饰物,"朝簪"指官员上朝用的发簪,这里代指官职。通过"恩泽"与"不预"的对比,透露出作者被排挤在权力中心之外的苦闷。
全诗妙在将春日的生机与个人的失意并置:外界越热闹,越反衬出作者的孤独;春天万物复苏,而自己的仕途却始终没有起色。这种反差让读者更能体会一个边缘官员的无奈。最后"八年"这个具体数字,让抽象的失落变得真实可感,仿佛能看到作者掰着手指数日子的模样。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