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宁靖王①

欲挽狂澜愧弗胜,孤忠百折有谁朋。
酬恩一缕江天晓,脱迹两间箕尾乘。
不污汗青辜皦日,弥坚贞白谢高陵。
春秋大义昭今古,芳草萋萋气厉棱(吴福助编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宁靖王(明朝宗室)的哀悼之作,表达了对忠义之士的敬仰和对时代悲剧的感慨。

首联“欲挽狂澜愧弗胜,孤忠百折有谁朋”直接点明主题:宁靖王想挽救国家危局却力不从心,他的忠诚无人理解,处境孤独。这里用“狂澜”比喻明朝将倾的国运,“孤忠”则凸显了宁靖王在乱世中坚持气节的艰难。

颔联“酬恩一缕江天晓,脱迹两间箕尾乘”用象征手法描写宁靖王之死。“江天晓”暗示黎明时分的殉国,而“箕尾乘”借用古代星宿传说,暗指他死后化作星辰,精神永存。

颈联“不污汗青辜皦日,弥坚贞白谢高陵”赞美宁靖王的气节。“汗青”指史册,“贞白”形容纯洁的品格,说他宁死也不玷污名节,比历史上著名的高洁之士(谢高陵)还要坚定。

尾联“春秋大义昭今古,芳草萋萋气厉棱”升华主题。“春秋大义”指忠君爱国的精神,“芳草萋萋”既写墓地景象,又象征美德长存。最后“气厉棱”三字尤为传神,形容宁靖王的精神如棱角分明的山石,凛然不可侵犯。

全诗通过“狂澜”“孤忠”“箕尾”“汗青”等意象,构建出一个忠臣在国破家亡时的悲壮形象。语言凝练但情感浓烈,既有对具体人物的哀思,也包含对忠义精神的普遍歌颂。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美,以及“肉体消亡但精神永存”的信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