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政治家司马光为悼念好友冯京(官至宣徽南院使)而作。全诗通过比喻和典故,表达了对逝者高尚品德的赞美与深切哀思。
首联用"清润的玉石"比喻冯京纯洁的品格,用"浩瀚的湖面"形容他宽广的胸襟,就像古代贤人黄宪(字叔度)一样令人敬仰。这里用具体意象让读者直观感受到逝者的精神境界。
颔联转折说理:虽然仁者通常长寿,但这位智者却过早离世。用"黄鹄"(高飞的鸟)比喻逝者灵魂难返,用"青乌"(传说中掌管丧葬的神鸟)暗示葬礼将至,透露出无力挽回的遗憾。
尾联描写葬礼场景:灵堂紧邻着邢密(两位古代贤臣)的祠堂,暗示逝者将像春秋名相国侨(子产)一样被后人永远铭记。这种将逝者与历史名人并列的手法,既是对其生平的最高评价,也安慰了生者——他的精神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全诗情感真挚而不浮夸,通过自然意象与历史典故的交织,既展现了逝者的精神高度,又传递出诗人克制而深沉的哀思。最打动人心的,是诗中那种对高尚人格的真诚敬仰,以及面对生死时既坦然又眷恋的复杂心境。
苏颂
(1020—1101)泉州同安人,徙居丹阳,字子容。苏绅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知江宁。皇祐五年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迁集贤校理,编定书籍。英宗即位,为度支判官。神宗立,擢知制诰,知审刑院,因奏李定拜官不合章法,落知制诰,出知婺州。元丰初,权知开封府,改沧州。奉旨编纂《鲁卫信录》。哲宗元祐初,除吏部尚书兼侍读,以邃于律历提举研制新浑仪。元祐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相务使百官守法遵职,量能授任。后罢知扬州,徙河南。绍圣末致仕。有《苏魏公集》、《新仪象法要》、《本草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