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相观音菩萨瑞像颂

妙觉慈生主,身云莹碧霞。
光轮停夜月,璎珞缀千花。
无车脸心普,分形应类差。
圆通斯第一,名号遍恒沙。
处处传消息,头头感叹嗟。
和风飞语燕,斜日噪寒鸦。
昂首清尘眼,称名断苦芽。
谤观圆满相,砧杵落谁家。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尊圆相观音菩萨的庄严形象,以及她普度众生的慈悲力量。全诗语言优美,充满画面感,普通人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神圣与温暖。

开头几句用比喻手法展现观音的圣洁:菩萨像碧空中的云霞一样晶莹剔透,月光般的光轮停驻在她周围,身上的珠宝装饰如同缀满千万朵鲜花。这里用自然界的美丽景象来形容菩萨,让人感受到宁静祥和。

中间部分讲观音的慈悲无处不在:她没有分别心,平等关爱所有人,根据不同众生的需求变化身形来救助。她的名号传遍世界每个角落,就像恒河的沙粒一样数不清。这里强调观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的特点,用"和风飞语燕""斜日噪寒鸦"这样生动的日常景象,暗示菩萨的感应就在我们身边。

最后几句写人们对观音的信仰:只要抬头虔诚仰望,称念她的名号,就能洗去烦恼,断绝苦难。最后用"砧杵落谁家"这个捣衣声的意象,留下余韵——菩萨的圆满法相如同回荡在人间的声音,不知会降临到哪个有缘人家,暗示佛法度人的随机缘性。

全诗把抽象的佛教思想转化为具象的自然意象和生活场景,让普通人也能通过熟悉的画面理解观音菩萨的慈悲。诗中月光、飞燕、鸦鸣等意象既营造出宁静禅意,又充满人间烟火气,正是佛教"不离世间觉"精神的诗意体现。

释彦泯

释彦泯,住熙州慧日禅院,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凤翔府扶风县横□华岩庵立石刻圆相观音菩萨瑞像,彦泯为之作颂(《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宋代分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