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石隐淡吟藁

借师新藁读,睡睫不曾交。
璧月沉寒濑,琪花著老梢。
一吟三叹咏(汲本作息),双字几推敲。
晓雨驱炎热,僧窗得尽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借来高僧的新诗稿,熬夜品读的痴迷状态,以及诗中意境带给他的震撼。

逐句解析:
1. “借师新藁读,睡睫不曾交”:诗人借来高僧(“师”)刚写好的诗稿,读得入迷,眼皮都不舍得合上。简单两句就写出了对诗歌的狂热喜爱。

2. “璧月沉寒濑,琪花著老梢”:这两句是诗人读诗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明月像一块白玉沉入清冷溪流,珍奇的花开在枯老的树枝上。画面既清冷又奇幻,说明诗稿里的意境非常打动他。

3. “一吟三叹咏,双字几推敲”:诗人反复吟诵诗稿,每读一句都忍不住赞叹;哪怕短短两个字,也能看出高僧反复斟酌的痕迹。这里既夸赞诗作精妙,也暗含对高僧严谨创作的敬佩。

4. “晓雨驱炎热,僧窗得尽钞”:不知不觉读到天亮,一场晨雨带走了夏夜的闷热。在寺庙的窗前,诗人终于抄完了整部诗稿。结尾充满宁静的满足感,说明这次阅读体验非常美好。

诗歌精髓:
- 痴迷感:通篇没有直接说“诗有多好”,而是通过“熬夜读”“反复叹”“抄完整本”这些细节,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这首诗稿的痴迷。
- 画面感:中间四句用“璧月”“琪花”等意象,把抽象的诗意转化成具体画面,让读者也能想象诗稿的唯美。
- 双重赞美:既夸高僧的诗写得好(意境美、用字准),也暗示自己是个懂行的知音(能品出妙处)。

现代启示:
好的艺术作品能让人忘记时间、沉浸其中。诗人读诗时的状态,就像现代人遇到一本好书、一部好电影时的忘我体验,只不过古人用更诗意的方式记录了下来。

丘葵

泉州同安人,字吉甫。早年有志朱子之学,亲炙于吕大圭、洪天锡之门。杜门励学,不求人知。宋亡,居海屿中,因自号钓矶翁。元世祖闻其名,遣御史奉币征聘,不出,赋诗见志。年八十余卒。有《易解义》、《书解义》、《诗解义》、《春秋解义》、《周礼补亡》及诗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