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右星弟回楚晓发禹州却呈舅姑
朔风吹空林,月黑天茫茫。羁怀迫残岁,望远魂飞扬。
吾弟蓟北来,促我戒归装。艰难成一官,萧瑟馀妖孛摇寒芒。
州城常戒严,军政迫不遑。安能顾儿女,言归慰高堂。
烽燧幸暂休,豫楚同丰穰。念我白发亲,倚闾久相望。
命我赋归宁,慈恩浃肝肠。去住难为心,万绪俄低昂。
女子古有行,善全竟无方。中宵不成寐,揽衣盼晨光。
举室送我行,相看意徬徨。忆昔初来时,夭桃花正芳。
今日得归去,寡鹄悲何长。三十鬓已丝,顾影怜清孀。
沧桑多积感,人事纷难量。哀哉生别离,两地同参商。
何当联骨肉,聚首共一堂。再拜恋庭帏,涕下沾衣裳。
君姑执我手,丁宁话难忘。水陆千里馀,关津限河梁。
征途值隆冬,木落飞严霜。古驿生骤寒,周道多虎狼。
朝晚宜自慎,小别原寻常。闻之益悲怆,欲答不能详。
挥手强出门,惝恍若有亡。倏忽已三舍,轮蹄去何忙。
草枯蔽原野,落日征尘黄。钓台渺何处,凝睇空神伤。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古代女子在战乱年代回娘家探亲时的复杂心情记录,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开篇用"北风呼啸的枯树林,漆黑无月的夜晚"营造出压抑氛围,暗示她所处的艰难时局。她提到弟弟从北方来接她回家,但自己内心纠结——丈夫刚当上小官,地方上又戒严,本不该离开,可想到白发母亲天天倚门等待,还是决定启程。
中间部分细腻描写离别场景:全家送行时面面相觑的彷徨,让她想起当初嫁过来时桃花正艳,如今回去却已成寡妇("寡鹄"指丧偶)。三十岁就已鬓发斑白,顾影自怜。战乱年代("沧桑")让人感慨命运无常,这次分别就像参星商星永不相见。
后段最催泪的是婆婆拉着她的手叮嘱:千里路程要当心寒冬猛兽,早晚注意安全。这些家常嘱咐反而让她更心酸,哽咽得说不出话。最后三节像电影镜头:她恍惚地出门,马车飞快驶过枯草遍野的黄土路,回头已看不见家乡的钓台(代指夫家),只剩满心怅惘。
全诗魅力在于: 1. 用"戒严/烽燧"等词把个人离愁放在战争背景下,小离别透着大时代悲哀 2. 通过"桃花变枯草"的对比,展现女子从新婚到守寡的生命轨迹 3. 婆婆的唠叨叮嘱特别真实,比直接写悲伤更有感染力 4. 结尾的赶路画面,把情绪融入环境,让读者自己体会那份苍凉
这种既有家国动荡的大背景,又有婆媳话别的细腻描写,还有人生无常的感慨,正是古典诗歌"以小见大"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