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寿民属题独立苍茫自咏诗图卷 其一

《春秋》不作竟《诗》亡,杜老无归暗自伤。望断暮烟人未返,却疑天意坠苍茫。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种孤独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化和文人精神的怀念与感慨。让我们逐句分析:

1. “《春秋》不作竟《诗》亡,杜老无归暗自伤。”
- 这句诗引用了《春秋》《诗》两种古籍。《春秋》是古代的史书,记录了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诗》则指《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里面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人认为这两部古籍的消失,意味着古代的文化和精神传承已经断绝了。杜甫(杜老),一位伟大的唐代诗人,也失去了精神上的归宿和寄托,因此内心充满伤感。

2. “望断暮烟人未返,却疑天意坠苍茫。”
- “望断暮烟人未返”描绘了一种黄昏时刻的景象:诗人凝视着远处的烟雾,久久等待,但迟迟没有见到归来的身影。这里既可能是指诗人等待某个人归来,也可能是在比喻追求某种理想、文化或精神寄托,但都无法实现。最后一句“却疑天意坠苍茫”则更进了一步,诗人开始怀疑,这种失落和追求是否真的是命运的安排,是否注定要沉没在无边的苍茫之中。这里的“天意”和“苍茫”可以理解为一种广袤而难以把握的力量。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种孤独和失落的心态,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化和精神的怀念,以及对现代社会中这种精神失落、文化传承断裂的忧虑。诗中的情感真挚且深远,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深深的思乡之情。

郑孝胥

郑孝胥,(1860年5月2日——1938年)字苏龛(苏堪),一字太夷,号海藏,尝取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诗意,颜所居曰‘海藏楼’,世称‘郑海藏’。中国福建省闽侯县人。工诗,擅书法,为诗坛“同光体”宣导者之一。著有《海藏楼诗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