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雅致的佛寺环境,以及诗人在此静心感悟的闲适心境。
开头两句点出地点:这是一座仿照佛教圣地建造的寺庙("梵寺肖三摩"),里面的书房("文轩")像个别致的小天地。诗人喜欢在秋天闲暇时来这里("当秋常至止"),聆听佛经("波罗"指波罗蜜多,即佛经)。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自然意象展现环境:山涧水流像鹫鸟飞过峰峦("䅶水带峰鹫"),芬芳的树林环绕着螺髻般的山岭(佛教常以"螺髻"形容山形)。诗人倚着窗户参悟佛偈("凭窗参妙偈"),提笔写下新的诗句("摛管得新哦")。
最后四句转入禅意感悟:这里没有寒山(唐代诗僧)的踪迹,但适合邀请苏轼(号玉局,宋代文人)这样的雅士来访。诗人内心澄明如镜("天花都不著"),只听见风吹过云端的幽静声响("幽籁拂云和")。
全诗通过佛寺秋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俗、追求心灵宁静的精神世界。诗中自然景物与佛教意象交融,既有画面感又充满禅意,语言清新流畅,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远离喧嚣的宁静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