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哀诗 其三 哀嫂死于贞烈

一死人生所必有,佐逆偷生多白首。往往仍出儒绅胄,到此昏颠不可究。

娟娟女儿闺中秀,夫危未绝命先授。所决夫目得亲觏,青天白日九地透。

至性独能全所受,宁知身名朽不朽。嗟嗟末世多盗儒,如此女儿真丈夫。

若夫昔也曾师吾,吾今以若为师乎。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直白的语言歌颂了一位刚烈女子的壮举,同时讽刺了那些贪生怕死的读书人。全诗通过强烈对比传递出对气节的崇敬。

核心内容分三部分:

1. 讽刺贪生之辈(前四句)
开篇就说"死亡本是人生必经之事",但那些投靠逆贼的软骨头反而活到老。最可悲的是,这些人往往出身书香门第,却糊涂到根本说不通道理。这里用"白首"(活到白头)反衬他们苟且偷生之丑态。

2. 歌颂烈女壮举(中间六句)
转折描写一位闺阁中的柔弱女子,在丈夫遇险时毅然先行赴死。最震撼的是她要求亲眼看着丈夫的眼睛断气("所决夫目得亲觏"),这种决绝让天地为之震动。"青天白日九地透"用夸张手法表现其气节感天动地。诗人认为她保全了人性最崇高的部分,根本不在乎身后名声。

3. 辛辣对比(最后三句)
直接痛斥当下多的是"盗儒"(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反而这个女子才是真豪杰。最打脸的是,她丈夫曾经还是诗人的学生,现在诗人却要以她为师。这种身份反转强化了讽刺效果。

全诗魅力在于:
- 用"柔弱女子"与"须眉男子"的反差制造张力
- "亲眼看着丈夫断气"这个细节极具冲击力
- 结尾"学生变老师"的转折发人深省
- 通篇大白话却字字铿锵,充满道德力量

本质上是在乱世中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气?知识分子的气节为何反不如闺中女子?这种对灵魂的拷问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