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看到蒸水汇入湘江时的所见所感。全诗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三条河流相会的壮观景象,同时暗含人生哲思。
前四句像旅行日记:作者从沅江、湘江一路来到石鼓山(衡阳景点),突然看到蒸江汇入湘江,高兴得不得了。他自问为什么要顶着酷热去零陵(湖南永州),因为前面还有更精彩的潇湘美景等着。这里用"触热"这个生活化词汇,让赶路的辛苦显得特别真实。
中间两句突然升华:作者把湘江比作人生导师,说它教会我们包容——三条江(蒸、潇、沅)的水流最终都汇聚于此。这个比喻特别妙,用"乐哉"这种口语化的感叹,把自然景象变成了生动的课堂。
最后两句最有意思:人们只知道洞庭湖的广阔,却不知道分流处的铧觜(分水坝)细得像丝线。这里用"但如丝"这种日常比喻,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伟大的事物往往源于细微之处,就像三条江的汇合看似平常,却能形成壮阔的洞庭湖。
全诗妙在把地理游记写出了哲学味,用"湘水是吾师"这样接地气的比喻,把三条江的汇流变成了关于包容与积累的人生课。最后两句尤其发人深省,提醒我们不要只盯着结果的光鲜,而忽略了那些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源头。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