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象,通过自然景物传递出淡淡的惆怅与宁静的慰藉。
前四句写春末的衰败:树梢的杜鹃啼叫(鴃即杜鹃)仿佛在哀叹春光流逝,洞口野花的香气无人欣赏。人与凋落的花瓣一样孤独,蝴蝶和飘飞的柳絮同样迷茫徘徊——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春天即将离去的寂寥氛围。
五六句转折点出哲理:不是因为花朵容易凋零,而是我们没注意到春天本身就在匆忙更替。这里暗示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人们往往后知后觉。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诗人偏偏喜爱傍晚的暖阳,看十丈宽的树荫倒映在池塘里。这个结尾很妙,在承认春光易逝的同时,又发现了暮春独特的美——就像人生进入后半程,虽然青春不再,但仍有温暖可寻。绿荫荡漾的画面,把前面的哀愁转化成了宁静的接纳。
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先特写残花、迷茫的蝴蝶,再拉远展现整个暮春池塘的静谧。教我们既要看清事物消逝的本质,也要学会在变化中发现新的美好。
罗与之
罗与之,字与甫,螺川(今江西吉安县)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本集卷一《下第西归》),遂弃去,浪迹江湖间。其诗为刘克庄称赏。有《雪坡小稿》二卷。罗与之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雪坡小稿》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江湖小集》本(简称江湖集)、顾氏读书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并酌校《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