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钧寿花堂(并叙)

石上菖蒲十二节,仙人服之好颜色。
根如蟠龙不可得,叶中开花谁复识。
夫子自少读道书,年未五十嗜欲除。
河流通天非辘轳,下入金鼎融为珠。
一醉斗酒心自如,鬼物窥觇惊睢盱。
菖蒲花开寿之符,白发变黑颜如朱。
它年三茆访君庐,拍手笑我言不虚。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故事,通过隐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长寿和永恒的追求,同时反映了一个人通过修炼达到身心健康的理想状态。

诗中提到的“石上菖蒲”是一种生长在石头上的野生植物,这里象征着长寿和不朽的生命力。十二节的菖蒲叶意味着生命的十二个阶段或一年的十二个月。诗人想象仙人服用菖蒲能够保持年轻和健康,这象征着通过自然界的馈赠实现长寿的愿望。

“夫子”指的是诗人自己,他从小就开始阅读道家的书籍,五十岁之前已经摆脱了世俗的欲望。这表明他通过智慧和修炼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不再受世俗欲望的困扰。

“河流通天非辘轳”暗示了一种超越自然的力量,意味着通过修炼可以超越物质世界的限制,进入一种超然的状态。这进一步象征了通过修炼和智慧能够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下入金鼎融为珠”描述了修炼后的成果,将人的身体转化为像珠子一样宝贵的珍品,象征着修炼后人性的升华和生命的完美。

“一醉斗酒心自如”意味着一次醉酒就能让内心平静自如,不被外界干扰。这里的鬼物窥觇惊奇反映了修炼后内心的强大,即使有外来的干扰也无法影响他。

“菖蒲花开寿之符”表明修炼后长寿的象征,白发变黑、面色红润表现了修炼后的年轻和健康。

最后一句“它年三茆访君庐,拍手笑我言不虚”表达了诗人希望未来能够再次拜访,验证修炼带来的变化的真实性,显示了对自己修炼成果的信心和自豪。

整首诗通过夸张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对长寿和精神修养的追求,同时也传达了修炼和智慧带来的内心平静和精神升华的愿景。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