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拜祭亲友墓地的情景和内心感受,以及周围的自然景色。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分析:
首句“我走金塘十五年”,诗人表明他已经离开金塘这个地方很长时间了,达到十五年之久。这里的“金塘”可能是诗人亲友的故乡或者墓地所在的地方。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距离给诗人带来了一种深深的感慨和怀旧之情。
第二句“新年六十意凄然”,诗人到了六十岁,人生过半,此刻更感到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这个年纪往往是人生反思和感慨的时刻,诗人在此表达了一种凄然的心情。
第三句和第四句“扶藜策蹇趋庐下,洗盏将雏拜影前”,描述了诗人拜祭墓地的情景。诗人步履艰难地走向墓地,扶藜是老年人行走时的辅助工具,策蹇形容步履艰难。他清洗酒杯,带着雏鸡(祭祀用品)在墓前祭拜。这里的描写充满了庄重和敬意,也表达了诗人对已故亲友的怀念之情。
第五句和第六句“蠹化不妨松饮露,凤栖犹拟柏参天”,诗人借物喻人,表达了对亲友的赞美和怀念。即使亲友已经去世,他们的精神依然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凤凰一样高洁。松饮露和柏参天都是形容生命力旺盛,象征着已故亲友的精神永存。
最后两句“微吟缓步沧江晚,一抹青山落照边”,描述了诗人周围的自然景色和他内心的感受。诗人在墓前低声吟诵,缓缓走在江边,欣赏着青山和夕阳。这里的景色宁静而美丽,与诗人的内心情感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统一。一抹青山落照边,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拜祭墓地的情景和内心感受,表达了对已故亲友的怀念和赞美,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诗中运用了借物喻人和象征等手法,使得表达更加生动和深刻。
马廷鸾
马廷鸾(1222年—1289年),字翔仲,号碧悟。宋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市)众埠乡楼前村人。幼年丧父,贫不改志,刻苦读书,淳祐七年(1247),马廷鸾赴京参加乙未科省试,获进士第一,殿试为第四,一举成名。他一生勤政爱民,秉性正直,从地方官直至宰相高位。惜南宋朝廷为权奸把握,不能尽展其才华。度宗朝奸臣贾似道、丁大全当国把持朝政,视为异见,受其压制,迫于内忧外患,廷鸾饮恨引退。宋亡,马廷鸾拒绝与元政权合作,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