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旅人在暮春时节登高望远的孤独与乡愁。
第一句"空山纡曲叩岩扉"写登山过程,走在幽静曲折的山路上,轻叩石壁。第二句"杰阁岧峣俯翠微"写登上高耸的楼阁俯瞰青翠山色。这两句通过"空山""纡曲""杰阁"等词营造出幽静高远的意境。
中间四句写登高所见:晚风中孤飞的鸟儿,江面上零散的船帆映着夕阳。这些景物都带着黄昏时分的寂寥感。诗人触景生情,感叹"这里虽美却不是我的家乡",反驳了古人说"登高望远可以缓解思乡之情"的说法。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在外漂泊已不堪忍受,偏偏又到了春天将尽的时节,望着天上飘飞的白云更添乡愁。"白云"在中国古诗中常象征漂泊或思乡,如"白云深处有人家"。
全诗以登高为线索,先写登山过程,再写所见之景,最后抒发感慨,层层递进。诗人用孤鸟、乱帆、斜阳、白云等意象,配合"空""独""乱""愁"等字眼,成功营造出孤独漂泊的氛围,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