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甲戌冬述职旋滇丙子春量移浙江夏五复擢楚督寻入觐之任计两年中行三万余里将至楚纪以诗
晚岁频为万里行,滇黔吴越又蛮荆。
承恩半载连移节,入觐逾年两到京。
敢谓识途询老马,生惭迁木类新莺。
汉皋湘浦曾游地,此日重来倍眼明。
承恩半载连移节,入觐逾年两到京。
敢谓识途询老马,生惭迁木类新莺。
汉皋湘浦曾游地,此日重来倍眼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自己任职期间多次长途旅程的回顾和感慨。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官员在两年时间里多次调动,走遍了多个地方的故事。
首先,诗中提到“晚岁频为万里行”,意思是到了晚年,诗人经常要进行长途跋涉,这表明他的工作十分辛苦,经常需要出差到很远的地方。
接着,“滇黔吴越又蛮荆”描绘了诗人走过的几个地方:云南、贵州、浙江和湖南。这些地方名字代表了不同的地理区域,也意味着诗人的工作范围非常广。
“承恩半载连移节”表示他在任上被多次调任,每次调动时间不长,但频繁调动是常有的事。
“入觐逾年两到京”说明他在任职期间,还曾两次进京觐见皇帝。这对于官员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经历。
“敢谓识途询老马,生惭迁木类新莺”运用了比喻来表达诗人的心态:他自谦地说自己就像老马知道道路,但又感到惭愧,觉得自己像新莺(一种鸟)一样,不具备老鸟那样的经验。
最后,“汉皋湘浦曾游地,此日重来倍眼明”指的是诗人曾经多次到过的地方,比如汉皋(汉水之滨)和湘浦(湘江之滨),这次再次来到这里,环境更加美丽,让他感到非常欣喜。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长期的公务生涯中,虽然经历了多次调动和奔波,但依然对工作充满热情,对祖国山河有着深厚的感情。诗中的情感朴实而真挚,反映了诗人作为一个公务员的辛勤和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