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青原山上的草堂生活的宁静与美好,通过对自然景色和日常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官员生活的一种向往和不满。
1. 青原山上草堂开,竹杖黄冠日往回。
-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居住在青原山上的草堂,每天拄着竹杖,戴着道士的帽子来来往往,体现了诗人回归自然、享受宁静生活的态度。
2. 雨过新潮低卷幔,云连孤嶂落衔杯。
- 这两句描写了雨后的新潮轻轻地卷起窗帘,云朵连接着孤峰,仿佛将诗人引诱得连酒杯也舍不得放下,展现了诗人与自然景物的和谐共处。
3. 闻棋每忆林间榻,静钓还思石上苔。
-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常常回忆起林间棋局的惬意,以及在静谧中钓鱼、享受大自然的那份静谧和美好。这里诗人用“棋”和“钓”两种活动,表达了他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4. 佳政秪今人共说,未应陶令赋归来。
- 最后两句意指当前的政策和治理效果很好,让更多人称赞,这其实是在讥讽当前的官员并不像历史上著名的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而是留在官场继续为政。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当前官员未能退隐田园的失望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描绘山林间的宁静生活,展现了诗人对回归自然、享受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含着对当前官员未能真正退隐田园的讽刺。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现实的批判,使这首诗既优美又深刻,引人深思。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