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雁篇

寒空历历夜星稀,旅雁酸嘶何处归。
霜清露白闻声急,河广江上恨力微。
本谓候时依煖去,何言中路失群飞。
群飞超忽关山迥,祗抱离心独耿耿。
每向天边泣字文,却从月下疑弓影。
孤鸣如和陇头唫,单栖不殊泽畔醒。
迁客飘摇靡定居,麃麃雨雪赋其虚。
此时遥听人何似,避地翻伤鸟不如。
回首瑶池霄汉傍,颉颃玉羽泛清凉。
南北欲知悲喜地,但看风失与云翔。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孤雁为喻,道尽了漂泊者的辛酸与坚韧。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开篇六句用"寒夜孤雁"的画面奠定基调。冷清的夜空里,一只掉队的大雁在霜露中焦急鸣叫,它本想过冬时跟着队伍飞向温暖,却在中途落单。这里用大雁迷途暗示人生意外变故,河面宽广却无力飞渡的描写,道出人在困境中的无力感。

中间八句聚焦孤雁的生存状态。它独自穿越险峻关山,每次看到天边的"人字形"雁阵就哭泣,月光下的树影都让它误以为是猎人的弓箭。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孤独者的惊惶——就像被流放的诗人行吟陇头,又像屈原在江畔独醒。最扎心的是"避地翻伤鸟不如":人躲避战乱时,竟比不过鸟儿的自由。

结尾四句突然荡开,用"瑶池玉羽"的想象形成强烈反差。大雁曾在天池自由翱翔,如今却要看风云脸色求生。这个转折点明:人生起伏就像大雁的轨迹,悲喜其实取决于环境际遇。全诗最动人处在于,明明写的是孤雁,读来却像在诉说每个普通人在命运风暴中的挣扎与尊严。

王慎中

王慎中 (1509年10月10日—1559年8月19日[1] ),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