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丘长孺的人从边塞归来后的感慨,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
开头说他用很少的钱买了酒(梨花春),洗去脸上从并州(今山西)带来的风尘。这里用"百钱"和"洗尘"的对比,暗示他生活清贫但保持尊严。
第三四句最扎心:他走了万里想抵押田地却找不到买主,一生最懂他的竟是"贫穷"这个人。用"质田无售主"比喻自己的才能无人赏识,"知己是贫人"用自嘲的口吻说只有贫穷始终陪伴他。
五六句用比喻说现实残酷:大风吹不起柳絮(暗指自己轻如飞絮不被重视),小水塘养不了大鱼(比喻自己才能无处施展)。"扶摇"指大风,"尺水"与"巨鳞"形成强烈反差。
最后两句最精彩:喝醉后还能拉开硬弓("一石"指弓的强度),但在这太平年代,他就像被拴住的麒麟(祥瑞之兽)一样老去。用"弯弓一石"展示他仍有本事,但"羁绁老麒麟"道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
全诗用喝酒、洗尘、卖地、飞絮、困龙、弯弓这些具体画面,把一个有本事却不得志的边塞汉子形象生动勾勒出来。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我本可以,但现实不许"的无奈,以及用自嘲对抗命运的态度。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