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来到沙湖村时的所见所感。前两句写实景:诗人停船探访当地风俗,却发现这里只有平静的湖水,完全看不到"沙湖"这个名字里该有的沙滩。这种名不副实的反差,为后文埋下伏笔。
后两句是点睛之笔:人们都说湖村风俗淳朴美好,但诗人看到的却是年轻姑娘们不得不抛头露面在街头卖鱼虾。这里"如花少女"与"卖鱼虾"形成强烈对比——本该无忧无虑的青春少女,却要为了生计辛苦劳作。诗人用这种反差,含蓄地表达了对当地百姓生活艰辛的同情,也暗含了对所谓"风俗好"说法的质疑。
全诗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通过"名不副实"的湖景和"表里不一"的民风,展现了诗人敏锐的社会观察力。没有直接批判,却让读者自然感受到现实与传闻之间的差距,体会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不易。
李濂
(1489—1566后)明河南祥符人,字川甫,一作川父,号嵩渚。正德九年进士。任沔阳知州、同知宁波府,升山西佥事。少负俊才,尝驰马夷门外,酾酒悲歌,慨然慕信陵君、侯生之为人。里居四十余年而卒。博学多闻,以古文名于时。曾作《理情赋》,李梦阳见而往访。濂初甚得意,久之,乃知梦阳持论偏颇。有《祥符乡贤传》、《汴京遗迹志》、《医史》、《观政集》、《嵩渚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