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好的,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
这首诗名为《早寒》,从标题可以看出,诗人描绘的是初冬的寒意和寂寥景象。我们逐句解析这首诗。
首先,“客舍迎寒独未归”,诗人描绘了自己身处客舍,面对寒冷的天气却独自未归的情景。这里的“客舍”可以理解为旅人的住所,“迎寒”即是面对寒冷天气,而“独未归”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接下来,“白云乡树远依依”。在这里,诗人借助自然景色——白云和远方的树木,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白云乡树”是诗人眼中看到的景象,而“远依依”则形容自己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诗人看着远方的白云和树木,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怀念。
然后,“西风黄叶如相识”。这里,诗人描绘了西风将黄叶吹落,黄叶仿佛与诗人相识的情景。黄叶是秋天的象征,西风则带来了寒意,暗示着冬天的到来。黄叶被吹落,如同与诗人有某种默契,这种景象让诗人感到一丝温暖和亲近。
最后,“故向山阳笛里飞”。山阳笛声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表达思乡之情的元素。诗人在这句诗中,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仿佛随着山阳的笛声飞翔。这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乡愁,也展示了诗人超脱于现实的情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初冬的寒冷景象和借助自然元素表达思乡之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无奈、依恋和超脱。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深远,让人在简单明了的词句中感受到诗人的深情和才华。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