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二十首 其十七 (壬午)

佛法西域来,道里实辽远。
其徒祗比丘,马驮经数卷。
至晋始有尼,入梁俗莫挽。
此辈僧易狎,为态亦婉娩。
一入富家门,内言出于梱。
挟伴湖山游,积金寺塔建。
精舍累百区,有司岂能限。
宣淫青豆房,饱食香积饭。
因之坏风俗,讵可偕息偃。
妇人有妇功,蚕织乃其本。
如何水田衣,娑拖出祇苑。
跪拜学男儿,对客不自忖。
谁修凤楼识,绝此毋往返。

现代解析

这首诗批评了佛教传入中国后一些尼姑行为不端、败坏社会风气的现象。

内容分析:
1. 佛教传入的背景:开头说佛教从遥远的西域传来,最初只有和尚(比丘),用马驮着经书来中国。到了晋朝才有尼姑,但到了梁朝,尼姑的行为已经难以约束。
2. 尼姑的堕落:诗人批评一些尼姑容易和富人交往,甚至干涉家庭内务(“内言出于梱”)。她们结伴游山玩水,靠富人捐钱修建寺庙,数量多到官府都管不过来。
3. 荒淫与奢侈:她们在寺庙里放纵享乐(“宣淫青豆房”),吃着精美的斋饭(“香积饭”),完全背离了佛教的清规戒律。
4. 对社会的影响:诗人认为这些尼姑败坏了社会风气,尤其批评她们不守妇道。传统社会认为女性应该养蚕织布,而尼姑却穿着僧衣(“水田衣”),模仿男人跪拜行礼,举止轻浮,不合礼法。
5. 呼吁整顿:最后诗人呼吁有人能站出来纠正这种现象,禁止尼姑随意出入富贵人家,以免继续败坏社会风气。

核心思想: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佛教世俗化的不满,尤其是尼姑群体中某些人行为不检点,破坏了传统道德秩序。诗人站在儒家伦理的立场,强调女性应恪守本分(蚕织),反对宗教人士介入世俗生活。

语言风格:
直白犀利,带有讽刺意味,比如“饱食香积饭”暗指尼姑生活奢侈,“跪拜学男儿”批评她们不守女性礼仪。整体上,诗人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强烈不满。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