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桑林的苍凉景象,通过细腻的观察和巧妙的情感投射,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际遇的感慨。
开篇"扁舟衣袖乍惊寒"用乘船时衣袖突然感受到的寒意,瞬间将读者带入深秋氛围。"下若桑林绿意残"直接点明主题:桑林已褪去鲜绿,只剩萧条。这里用"残"字精准捕捉了植物在秋冬交替时的状态。
"初响天风知半落,未逢夜雪已先乾"两句非常生动:风吹过桑林的声音让人知道树叶已掉落大半,而枝干在夜雪来临前就已干枯。这种对自然细微变化的捕捉,体现了诗人敏锐的感知力。
"楼前有日苍凉出,陌上无筝错杂弹"转向人文景观:阳光苍凉地照在楼前,路上听不到悦耳的琴声,只有杂乱的声音。这暗示着美好事物的消逝,营造出寂寥的氛围。
最后两句用"秋胡"典故(古代传说中秋胡用黄金试探妻子贞洁的故事),巧妙转折:如果秋胡现在停下马,会发现黄金般的价值其实就在织机旁(暗指平凡生活中的真挚情感)。这个结尾将自然景象升华到人生感悟,点明主旨——真正的珍贵不在远方,而在眼前朴实的生活中。
全诗以桑林秋景为载体,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巧妙用典,表达了诗人对朴素生活价值的肯定,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淡淡忧伤。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古典诗歌"借景抒情"的典型魅力。
阮元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