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安溪先生给假归里

夫子命世儒,千载明良遇。
德位两相符,君臣一心固。
自昔履诸艰,屯亭望弥著。
婉转达恪诚,精明行平恕。
众美萃厥躬,欲言难指数。
余生十室邑,幼乏师友助。
应试始童子,抠衣谒公署。
拔之儒丱中,诏以贤关处。
手授揲著法,口传太极注。
及擢镇封疆,九郡才英聚。
得厕精舍旁,与闻名理趣。
如宝盈市廛,取携恣所慕。
愿奢力不充,驽马踬长路。
佳药赠蔘苓,名医寻扁跗。
成我同再生,奚止陶冶铸。
朅来游帝都,校仇得参与。
朱子八十篇,从头味章句。
遴才广辟门,匪俊亦获吁。
顽璞缀琮璜,短翮随鸳鸯。
理数聆精微,大乐闻韶濩。
分薄荣宠多,夙夜抱忧惧。
孚愧未盈缶,井起徒射鲋。
凛凛师傅言,昭昭圣哲谕。
事上在立身,曰惟尊矩度。
重任不易胜,至道难遽悟。
所期一艺明,敢辞千辛赴。
有阶始可升,迷津焉得渡。
转盼两春秋,再启余心锢。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学生对恩师的深情告白,用朴实真挚的语言讲述了师生之间的动人故事。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师生相遇的缘分
学生开篇用"千载难逢"形容遇到这位老师——他既是品德高尚的儒者("命世儒"),又是朝廷重臣("德位相符")。这个开头就奠定了全诗崇敬的基调。

2. 改变命运的恩情
学生回忆自己本是偏远地区的穷孩子("十室邑"),是老师在他应试时慧眼识珠("拔之儒丱中"),不仅亲自教授《易经》占卜("揲著法")和哲学("太极注"),后来更创造机会让他进入精英圈子学习。学生用生动的比喻说:这就像在珍宝市场随便挑选("如宝盈市廛"),又像病重时得到人参和名医救治("佳药赠蔘苓")。

3. 传承师道的责任
后半段写学生在京城参与校对朱熹文集("朱子八十篇")的工作,虽然自比"顽石"("顽璞")和"笨鸟"("短翮"),但牢记老师"做人先立身"的教诲。最后用"迷津需引路人"的比喻,表达要继续追随老师学习的决心。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些生活细节:老师手把手教占卜、学生像逛珍宝市场般汲取知识、把教育之恩比作救命良药。这些比喻让抽象的师生情变得具体可感。最后"转盼两春秋"的结句,更让人看到时间沉淀下的真挚情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