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蒙提举秘书郎中以留题县驿新篇封示恻隐惠爱之意自然著见可谓发情止义无愧古作道中不得即具申谢之仪夜还舍秉烛亟次崇韵庸见不敢虚辱大赐之诚非敢为文某惶恐敬上
我学如畎浍,纤流未距川。
何如作难邑,衮衮膏火煎。
学力未纯固,诚不能不迁。
所丧逮寻丈,所补无尘涓。
是则百炼金,无复畏巨燃。
不闻曾氏子,兢兢而虔虔。
一贯融终始,虚明万虑捐。
此道甚简易,劳苦无禹胼。
体妙用亦妙,扬州十万缠。
不熟愧稊稗,未免世累挛。
使者临旧治,盛礼修同年。
所道惟政事,握手意留连。
车行眼偏瞩,粟畦暨麦阡。
父老亟来迎,喜色津津然。
我非当世才,亦复见谓贤。
临违语益稠,不觉膝自前。
更愿所以谙,教我理婚田。
何如作难邑,衮衮膏火煎。
学力未纯固,诚不能不迁。
所丧逮寻丈,所补无尘涓。
是则百炼金,无复畏巨燃。
不闻曾氏子,兢兢而虔虔。
一贯融终始,虚明万虑捐。
此道甚简易,劳苦无禹胼。
体妙用亦妙,扬州十万缠。
不熟愧稊稗,未免世累挛。
使者临旧治,盛礼修同年。
所道惟政事,握手意留连。
车行眼偏瞩,粟畦暨麦阡。
父老亟来迎,喜色津津然。
我非当世才,亦复见谓贤。
临违语益稠,不觉膝自前。
更愿所以谙,教我理婚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地方官员写给上级的感谢信,用谦逊诚恳的口吻表达了自己为政的感悟和对领导栽培的感激。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劳苦无禹胼")是自我反思。诗人把自己的学问比作田间小水沟,远不如大江大河(暗指领导),描述在地方执政时像被火煎烤般艰难。他坦诚自己学识不够扎实,工作中难免犯错,但每次失误后都会像炼金一样反复锤炼自己。这里用"曾子"的典故(孔子弟子中以谨慎著称),强调为政需要始终如一的谨慎态度。
第二部分("体妙用亦妙"到"教我理婚田")写上级视察的场景。诗人用"扬州十万缠"形容上级的才干出众,自比田间的杂草般惭愧。当领导来到他管辖的地区时,百姓欢喜迎接,田间庄稼长势喜人。虽然诗人自谦"非当世才",但领导仍给予他肯定,临别时还握着手殷切叮嘱。
全诗最动人的是结尾:诗人情不自禁膝盖前倾(古人表示恭敬的动作),恳请领导继续指导他处理民间婚嫁田产等具体政务。这个细节生动展现了虚心求教的态度。
诗歌的魅力在于:
1. 用"炼金""种田"等生活化比喻,把为政之道说得通俗易懂
2. 通过百姓笑脸、庄稼长势等具体画面,展现地方官的真实工作状态
3. 最后"膝自前"的细节描写,让谦恭形象跃然纸上
4. 全诗毫无官场套话,充满真诚的自我剖析和感激之情
这种既有政治反思,又饱含人间烟火气的作品,让我们看到古代官员的真实心境——既有理想追求,也有能力焦虑,更有对百姓负责的朴素情怀。
杨简
(1141—1226)明州慈溪人,字敬仲,世称慈湖先生。杨庭显子。孝宗乾道五年进士。授富阳主簿。师事陆九渊,发展心学,主张“毋意”、“无念”,“无思无虑是谓道心”等。尝知乐平县,兴学校,教生徒,邑内夜无盗警,路不拾遗。光宗绍熙五年,召为国子博士。宁宗嘉定初出知温州,首倡废除妓籍,以廉俭为民所爱戴。官终宝谟阁学士。卒谥文元。有《慈湖诗传》、《杨氏易传》、《先圣大训》、《五诰解》及《慈湖遗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