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山

锡山标灵杰,迢递东南来。
鄮峰耸崒嵂,太白障崔嵬。
金湖汇澄鉴,玉几铺平台。
云气岭头分,阳光谷口开。
中嵓隐古刹,高亭盼蓬莱。
梵音启天籁,塔影凌上台。
舍利藏精光,佛迹印苍苔。
神龙蛰沙井,变化腾九垓。
烟岚晴亦雨,松风昼起雷。
山花空色相,林鸟自喧豗。
莲堂白日静,竹径玄鹿猜。
以兹惬胜赏,车盖常徘徊。
名岩无今昔,尘劫有时灾。
洞房几荒废,孤云自去回。
此中堪招隐,前山有大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阿育王山的佛教圣地的壮丽景色和神秘氛围,用生动的画面和通俗的语言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宗教的神圣感。

开篇用"锡山""鄮峰"等山名勾勒出山脉连绵的轮廓,像一条巨龙从东南蜿蜒而来。高耸的山峰(崒嵂、崔嵬)如同天然屏障,湖水(金湖)像一面镜子,石台(玉几)像铺开的平台,云雾在山头流动,阳光从山谷倾泻——这些比喻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动态的山水画卷。

中间部分聚焦山中佛教遗迹:藏在深山的老寺庙(古刹),能望见仙山的亭台,诵经声(梵音)像天上传来的音乐,佛塔的影子似乎能碰到云彩。诗人用"舍利藏精光"形容佛骨的神秘光芒,用"佛迹印苍苔"说佛像的脚印长满青苔,连沙井里的龙(神龙)都等着飞天——这些描写让宗教传说变得栩栩如生。

接着用天气变化写山的灵性:山雾(烟岚)能让晴天突然下雨,松林的风声像打雷,山花自顾自地开(空色相),鸟儿在树林里吵闹(喧豗)。白天的佛堂(莲堂)安静得能听见竹径中野鹿(玄鹿)走过的声音——这些细节让整座山充满生命力。

最后诗人感慨:再有名的山岩也逃不过时间(无今昔),寺庙会荒废(洞房荒废),只有云朵永远飘来飘去。但正是这样的地方适合隐居,因为前山还有大片梅林(大梅)等着人发现——结尾点出这座山既是修行圣地,也是人间桃源的双重魅力。

全诗像导游一样带着读者游山,既看到云雾缭绕的奇峰、香火袅袅的寺庙,又听到风声鸟鸣,最后留下"这里适合隐居"的余韵,把自然美景和宗教情怀完美融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