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杂事诗 其一六○

剖破焦桐别制琴,三弦揩击有余音。一声弹指推衣起,明月中天鹤在林。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意境的音乐场景,展现了艺术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前两句讲的是制作乐器的过程:把一块老桐木剖开,精心制作成一张琴;三根琴弦轻轻擦拭敲击,就能发出悠长的余音。这里用"焦桐"(被火烧过的桐木)暗示琴材的珍贵,而"有余音"则表现了琴声的韵味深长。

后两句转入演奏时刻:随着一声清脆的弹指声,演奏者推衣而起(可能是整理衣襟准备演奏的动作);此时明月高悬,白鹤栖息在林间。这个画面将音乐与自然景色完美结合——琴声仿佛唤醒了月夜中的仙鹤,又或是鹤鸣与琴音在月光下产生了共鸣。

全诗通过"制琴-试音-演奏"三个连贯的场景,把人工的艺术创作(制琴)与天然的美景(明月鹤影)融为一体。最妙的是最后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到底是琴声惊动了白鹤,还是月下鹤影激发了琴师的演奏灵感?这种朦胧的美感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