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沈启南所藏林和靖真迹追和坡韵
湖亭路绕梅花曲,石砚年年洗芳渌。湖光照眼花绝尘,此老当时面如玉。
诗应独步难同调,字岂必工终不俗。城东苍头持卷来,一夜起看三秉烛。
我从书法得相法,骨秀神清臞亦足。有如辛苦学神仙,火冷空山断荤肉。
遗编旧事已陈迹,五百年来登鬼箓。水流花落两无情,谁能更和西湖曲。
石田诗人亦清士,居不种梅翻种竹。他时并作隐君论,何似周莲与陶菊。
现代解析
这首诗主要围绕一幅林和靖(北宋隐逸诗人林逋)的真迹展开,表达了作者对这位高洁隐士的敬仰,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悟。
开头四句描绘画中场景:湖边小径环绕着梅花,石砚常年浸润在清水中。湖光花色令人目眩神迷,画中的林和靖面容如玉般纯净。这里用"面如玉"暗示其品格高洁。
接下来四句称赞林和靖的诗书造诣:他的诗作独一无二难以模仿,书法不必刻意追求工整却自然脱俗。当画作送到手中时,作者激动得连夜秉烛观赏,可见珍视程度。
中间部分由书画转入对人物的品评:作者从书法中看出林和靖"骨秀神清"的气质,就像苦修的神仙,在空山中清心寡欲。如今五百年过去,当年的风流已成往事,但西湖的流水落花依然无情,再难有人写出那样的诗篇。
最后四句将林和靖与石田诗人(明代画家沈周)并论:沈周也是清雅之士,虽不种梅而种竹,但二人都是隐逸高人的典范,就像周敦颐爱的莲花和陶渊明爱的菊花一样,代表不同的隐逸风格。
全诗通过赏画怀人,展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高洁品格的推崇。诗中"梅花"、"竹"、"莲"、"菊"等意象,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品格的象征。
李东阳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