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又略带感伤的送别场景,核心情感是送别友人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友人前程的祝福,也有自身漂泊的孤寂。
前四句用宏大的画面感烘托气氛:汉宫东边的玉笛声回荡,吴城西面华美的船帆展开(点明送别地点)。风吹散漫天紫雾,朝阳的红光穿透云层(用自然奇观隐喻友人仕途光明)。这些意象色彩浓烈(紫雾、红光)、空间开阔(天、千丈),营造出辉煌气象。
五六句转向地理象征:翼轸衡卢这些星宿对应的地域(暗指友人赴任的江西)充满喜气,江湖淮海一带(诗人所在之处)尘埃净尽。这里用星宿和江河的对比,暗示友人即将去往繁荣之地,而自己留在清净却寂寞的地方。
最后两句情感转折:只有山前(送别地点)的诗人倍感凄凉,不知何时才能整理船具("栀"指船舵)踏上归途。前面所有壮丽景色突然收束到个人孤独感上,辉煌的自然景象与诗人的落寞形成强烈反差,凸显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怅惘。
全诗妙在三点:1)用大开大合的景物描写包裹细腻情感;2)色彩与空间运用极具视觉冲击力;3)结尾突然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人情绪,产生情感张力。最打动人心的,正是这种"在别人奔赴前程的热闹中,独自咀嚼孤独"的普遍人生体验。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