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山

嶙峋高峙小清前,直达山根泊画船。
半顷遥浮红日动,一峰半与白云连。
扪萝倏可凌霄外,载酒还看到斗边。
南望群峰无数处,何如孤嶂插青天。

现代解析

这首《咏山》用生动的画面感,描绘了一座孤高险峻的山峰,展现了它的壮美和独特魅力。

前两句先点明山的位置和形态:嶙峋陡峭的山峰高高耸立在小溪前,山脚下停泊着装饰精美的船只。这里用"嶙峋"形容山势险峻,"高峙"突出它的挺拔,而"小清"(小溪)和"画船"的柔美与之形成对比。

中间四句用动态的笔法描写山的雄伟:远望半顷(大面积)的水面映着跳动的红日,山峰半截已隐入白云之中。这两句通过"浮"和"连"两个字,让静止的山水有了动感。接着写攀登体验:抓着藤萝("扪萝")仿佛能直上云霄,带着酒上山好像能触摸到星辰("斗"指北斗星)。这里用夸张手法表现山的高耸入云。

最后两句通过对比凸显这座山的不同:向南望去虽然群峰无数,但都比不上眼前这座孤峰直插青天的气势。"孤嶂"二字既点出山形独立,也暗含了诗人对特立独行精神的赞赏。

全诗妙在:
1. 视角多变,有远眺、近观、仰望
2. 善用对比(群峰vs孤嶂)和夸张(摸星辰)
3. 动静结合(浮动的红日,静止的山影)
4. 最后两句画龙点睛,把写景升华到精神境界

诗人表面上咏山,实则可能寄托着对超然物外、卓尔不群的人生境界的向往。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让普通的山水有了人格化的魅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