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历经沧桑的修行者写给老友的感怀之作,用质朴的语言传递出深厚的人生感悟。
前两句"历尽中原破衲身,竹关坚键识前因"像在说:我穿着破旧僧袍走遍中原,如今在竹关闭关修行,终于明白了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这里的"破衲身"生动展现了一个苦行僧的形象。
中间四句运用对比手法:虽然多次死里逃生(更生至再),但每次劫后余生都让我更懂生命真谛;虽然曾在朱岳山烤芋头充饥,但如今在青林修行已不再需要束发戴巾。这些意象都在表达修行者超脱物质生活的境界。
最后两句回忆与老友的深厚情谊:当年我们并称"联璧"(像一对美玉),还记得一起抚尘论道的日子。这里的"抚尘"既指拂去灰尘的动作,也暗喻探讨人生哲理。
全诗通过"破衲-竹关""烤芋-修行"等生活细节的对比,展现了一个修行者从漂泊到安定、从困顿到超脱的心路历程,同时饱含对知交老友的深切怀念。诗人用日常事物承载深刻哲理,让读者在平凡中见真章。
冒襄
冒襄(公元1611-1693年),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今江苏如皋)人。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三,私谥潜孝先生。冒襄一生著述颇丰,传世的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岕茶汇抄》、《水绘园诗文集》、《影梅庵忆语》、《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是我国忆语体文字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