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歌,大概创作于清代晚期。诗人通过对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一种宁静而深沉的夜晚景色。让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
1. “叶叶蕉相击,丛丛竹自鸣。”
诗人听到了风吹动蕉叶和竹林的声音。在这个夜晚,蕉叶相互碰撞,竹林也发出自然的声响。这是对自然声音的细腻捕捉,让读者感受到夜晚的宁静和生动。
2. “萧萧传雨竟,摵摵误秋声。”
这里诗人可能是在描述一场即将结束的秋雨。雨滴落下的声音(萧萧)和秋日的落叶声(摵摵)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秋夜氛围。这种混合的声音让诗人误以为是秋天的声音,但实际上也体现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感慨。
3. “露湿寒蛩寂,枝摇暗鹊惊。”
露水打湿了地面,寒虫在寂静中鸣叫。树枝的摇动惊醒了栖息的喜鹊。这种微妙的描写展示了夜晚的静谧和生机,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4. “幢幢灯影暗,独坐到微明。”
灯光的影子昏暗而摇曳,诗人独自坐到天色微微明亮。这里描绘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夜晚的场景,通过灯光的暗淡和夜色的深沉,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沉思。同时,“独坐到微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坚持和等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受。诗歌的语言生动而富有画面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夜晚的宁静、深沉和生机。同时,诗人的情感也渗透在字里行间,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孤独、沉思和对生活的感慨。
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