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本觉寺三过堂

文翁兰若接村墟,满径蒿莱岁月馀。
塔拥珠光衔舍利,池涵碧水浸芙蕖。
疏花鸟语和清梵,古壁蜗涎学篆书。
寂寂空堂谁复过,去来今事总成虚。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荒废古寺的寂寥景象,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递出人生虚幻的感悟。

前四句用白描手法展现寺庙现状:文翁建造的寺院紧挨着荒村,长满野草的小路显示这里已被遗忘多年。佛塔的珠光仿佛含着舍利,池塘里静静浸泡着荷花——这些精致意象与破败环境形成强烈反差,暗示这里曾经的香火鼎盛。

五六句通过声音和痕迹让画面活起来:稀疏花丛中鸟鸣与诵经声交织,墙上蜗牛爬过的黏液像古篆字。这种写法既真实又奇幻,蜗牛黏液像书法这个比喻尤其精妙,让破败也带上艺术美感。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空荡荡的佛堂无人造访,诗人三度经过此处,顿悟"过去、现在、未来"都是虚幻。这个结尾把具体景物升华到哲学层面,用寺庙的衰败隐喻世事无常,但表达得含蓄自然,让读者在画面中自己体会人生真谛。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荒村野寺的大全景,推到塔尖反光、池中荷花的特写,再捕捉鸟语蜗痕的细节,最后定格在空荡佛堂,留下悠长余韵。诗人把禅意藏在具象描写里,让人在感受画面美的同时领悟哲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