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辛酸和自嘲,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来理解:
1. 科举热潮:前两句说朝廷突然加开恩科考试(特殊科举),路上全是赶考的马车。就像现在突然增加公务员考试名额,大家一窝蜂去报名。
2. 考生百态:三四句用两个生动比喻——老考生像抱着经书的白发老头,年轻考生像抢零食的黄口小儿。"拾芥"原意是捡草籽,这里讽刺考生像麻雀争食般抢功名。
3. 考试压力:五六句写考场如战场,考中的人像落入猎网的鸟(入彀),没考上的被嘲笑是"冬烘"(书呆子)。就像现在人吐槽"上岸"和"陪考"的区别。
4. 自我反思:最后两句是作者自嘲:我借口生病退出考场已经很惭愧了,因为以前也像"陆氏庄"典故里的懒汉一样荒废过学业。相当于说:"我骂现在的考生,其实自己当年也是个学渣。"
全诗用幽默包裹苦涩,像过来人边摇头边讲段子。把赶考比作"麻雀抢食",把考场比作"捕鸟网",既形象又带着过来人的心酸。最后自揭老底的反转,让讽刺更有说服力——不是高高在上的批判,而是包含自我反思的调侃。
这种"过来人讲大实话"的风格,让现代读者也能会心一笑:原来古人面对考试压力,和我们现在吐槽"内卷"是一个心态。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