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孚有以左耳陶瓶对客煎茶名快媳妇坐间为赋十六韵

南中土埴坚,妙器出陶火。
控抟雅以静,整削平不颇。
浑沦象瓜团,短小类橘颗。
粤椰实尽刳,蜀芋肤未剥。
啄如柄揭西,耳若柳生左。
油滋饰外锻,灰坌增下裹。
高斋奉煎烹,汤势疾轩簸。
狭束蟹眼高,薄逼车声播。
俄顷润渴喉,巧妇愧其惰。
乃知转旋工,政要倾酌妥。
主翁嗜吟诗,佳客时满座。
呼童汲深情,瀹雪浇磊砢。
急需既能应,閒弃无不可。
东家重函鼎,菌蠢腹徒果。
美人预为齑,常恐迟及祸。
何如且小用,慎勿诮么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只造型独特的左耳陶瓶煎茶的情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对比,展现了朴素器物的实用之美。

开篇先介绍陶瓶的来历——用南方坚实的黏土烧制而成,外形圆润如瓜果、小巧似橘子。诗人用椰壳挖空、芋头未剥皮来比喻它天然质朴的形态,又用"柳枝向左生长"形容瓶耳的特殊造型。虽然外表沾着烧制的油灰,显得粗糙,但这正是它未经雕饰的本真模样。

中间部分生动描写煎茶场景:在书房里用这个陶瓶煮茶时,水沸如车轮滚动般作响,蒸汽像蟹眼般密集上涌。顷刻间茶汤润喉,连勤快的妇人都自叹不如——说明用这个瓶子煮茶又快又好。诗人由此感悟:器物不在华丽,关键要用得顺手。

后段通过对比凸显陶瓶的价值:当主人招待诗人朋友时,用它煮雪水烹茶,既方便又应景。而那些华贵的鼎器反而笨重不实用,就像"肚子里塞满蘑菇"般累赘。最后点明主旨:与其追求贵重器物招来祸患,不如珍视这小巧陶瓶的实用之美,不要嫌弃它不起眼。

全诗妙在将日常煮茶写得趣味盎然,通过"瓜果""芋头""车轮""蟹眼"等生活化比喻,让普通陶瓶焕发诗意。更难得的是,诗人用轻松笔调道出深刻哲理:真正的雅致不在于器物价值,而在于物尽其用的生活智慧。

刘诜

(1268—1350)吉安庐陵人,字桂翁,号桂隐。性颖悟,幼失父。年十二,能文章。成年后以师道自居,教学有法。江南行御史台屡以遗逸荐,皆不报。为文根柢《六经》,躏跞诸子百家,融液今古,四方求文者日至于门。卒私谥文敏。有《桂隐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