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紧张的战时场景,传递出对英雄将领的期待和对胜利的渴望。
前两句"听说屯兵满汛台,危潮沸角昼生霾"用生动的画面感渲染战前氛围:听说边防要塞已驻满军队,危险的浪潮声和号角声交织,连白昼都变得昏暗压抑。"沸角"形容号角声如沸腾般急促,"昼生霾"暗示战争阴云笼罩。
后两句"不知名将谁严武,手馘匈奴献捷来"则转向对将领的呼唤:不知哪位名将能像唐代严武那样治军严明,亲手斩杀敌人凯旋而归?这里用历史名将严武作比,既表达对当代良将的期盼,也暗含对战斗胜利的想象。
全诗通过"危潮""沸角"等动态意象营造紧迫感,最后以历史典故收尾,在短短四句中完成了从战况描写到情感抒发的自然过渡。既展现了边境危机,又传递出民众渴望保家卫国、期盼捷报的普遍心理,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染力。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