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寻访山中古寺的旅程,传递出超脱世俗名利的精神追求。
前两句写行程和景色:诗人走过钟山来到定林寺,看到一条松树掩映的小路通向白云深处。青松和白云这两个意象营造出清幽脱俗的氛围,暗示这里是与尘世隔绝的清净之地。
后两句写寺庙和感悟:三间老房子组成的昭文馆(书院),让人根本不会产生追逐富贵名利的俗念。"那有"这个口语化的表达,强化了诗人对功名富贵的彻底否定。古屋的简朴与自然环境的清幽相互映衬,形成对世俗欲望的天然净化。
全诗通过行走路线串联起四个画面,用具体的景物对比(青松白云vs富贵名利)来表达抽象的人生选择。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让读者通过他看到的景象自然体会到:在这样的环境中,心灵自然会远离浮躁与欲望。这种借景言志的手法,让哲理思考变得生动可感。
李纲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