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道中嘲宝方死心寂子三和尚

筇节楞楞过顶颅,偏衫口上系胡珠。云中棕笠垂垂堕,正好和驴写作图。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幽默生动的笔调描绘了三位和尚在盘山道上的滑稽形象,充满生活趣味。

前两句写和尚们的穿着打扮:竹杖高得快要戳到头顶,僧袍领口胡乱系着佛珠。作者用"楞楞"形容竹杖的笨拙姿态,"系胡珠"的"胡"字暗示系得随意邋遢,完全不像庄严的出家人。

后两句更精彩:云中戴的斗笠歪歪斜斜快要掉下来,作者调侃说这副模样正好可以和驴子画成一张滑稽图。"垂垂堕"三个字让斗笠摇摇欲坠的样子跃然纸上,而把和尚和驴相提并论,更是充满善意的调侃。

全诗妙在通过四个动态画面(竹杖过高、佛珠乱系、斗笠歪斜、人驴同框),用夸张又传神的白描手法,活画出山行和尚不修边幅的可爱形象。既展现了山行途中的真实场景,又透露出作者与僧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友情——只有真正熟悉的朋友,才能如此轻松地开玩笑。诗中那种诙谐轻松的生活气息,至今读来仍令人会心一笑。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