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体如塔"的佛塔,通过自然景物展现了超脱世俗的禅意。
前四句写塔的精神气质:诗人领悟了"三伊"(可能指佛教"三法印")的玄妙道理,这座高塔巍然耸立,展现出不凡的气节。就像千尺悬崖下的青松,独自在风雪中傲然挺立,象征着超然物外的品格。
后四句用三个意象表现禅理:1)"珠影"指佛珠映照的光影虽有青黄变化,但就像月亮本身其实没有真正的圆缺,暗示表象会变而本质永恒;2)"危石"指高耸的岩石流淌着寒泉,至今依然陪伴着这座清幽绝尘的佛塔,体现自然与禅境的和谐共存。
全诗通过松、月、泉等意象,将佛塔的物理存在升华为精神象征,表达了"虽处尘世而心向清净"的修行境界。最妙的是把"塔"这个静止的建筑,写得既有松的傲骨、月的恒常,又有泉水的灵动,静中有动,充满禅机。
刘拯
(?—约1107)宣州南陵人,字彦修。第进士。哲宗绍圣初为御史,劾范祖禹、黄庭坚等修神宗实录窜易增减,诬毁先帝。又论苏轼狂悖,请正其罪。进右正言,累迁给事中,黜知濠州,改广州。以吏部侍郎召还,迁户部尚书。因反对蔡京编次元祐党籍,罢知蕲州、润州。复为吏部尚书,昏愦不能举其职,左转工部,知同州,削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