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盛夏朝峨眉
长驱迤逦入三巴,天府佳名岂浪誇。
暂得乐山兼乐水,会须餐馔更餐霞。
新知如故情何切,蜀道云难兴未赊。
换著缁衣明远志,遍寻遗迹访洪厓。
麻鞋初踏身尤健,竹杖亲扶趣益嘉。
消夏凉风吹猎猎,洗尘时雨洒些些。
龙潭直渡绳桥阔,兰若旁通石栈斜。
无始劫来生宝树,不经意处放奇葩。
山开一线凭神斧,径转千回走怪蛇。
隔涧腾猿真地主,在林啼鸟比频伽。
清音洗耳山僧磬,殊味留唇野店瓜。
古洞斋心思隐士,寒溪濯足近仙家。
便登弱水回头岸,已见恒河到底沙。
天半飞车劳接引,云中辟路省攀爬。
高台眼外看明灭,积雾身傍幻迩遐。
宝顶流光金约略,烟峦沐日翠交加。
望峰能即心随息,向佛如归思不邪。
圣地庄严铸香象,福田清净种莲华。
愿行广大施援手,觉海宏深导泛槎。
最是人间善男子,几番低首舍身崖。
暂得乐山兼乐水,会须餐馔更餐霞。
新知如故情何切,蜀道云难兴未赊。
换著缁衣明远志,遍寻遗迹访洪厓。
麻鞋初踏身尤健,竹杖亲扶趣益嘉。
消夏凉风吹猎猎,洗尘时雨洒些些。
龙潭直渡绳桥阔,兰若旁通石栈斜。
无始劫来生宝树,不经意处放奇葩。
山开一线凭神斧,径转千回走怪蛇。
隔涧腾猿真地主,在林啼鸟比频伽。
清音洗耳山僧磬,殊味留唇野店瓜。
古洞斋心思隐士,寒溪濯足近仙家。
便登弱水回头岸,已见恒河到底沙。
天半飞车劳接引,云中辟路省攀爬。
高台眼外看明灭,积雾身傍幻迩遐。
宝顶流光金约略,烟峦沐日翠交加。
望峰能即心随息,向佛如归思不邪。
圣地庄严铸香象,福田清净种莲华。
愿行广大施援手,觉海宏深导泛槎。
最是人间善男子,几番低首舍身崖。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盛夏时节游览峨眉山的所见所感,充满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佛门圣地的虔诚。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理解:
1. 旅途见闻 开篇写进入四川("三巴"指四川)的兴奋,称赞天府之国的美名不虚传。作者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乐山乐水"),既享受美食也向往仙境("餐馔餐霞")。路上结识新朋友却像老友般亲切,虽然蜀道艰难但游兴不减。
2. 登山体验 换上僧衣("缁衣")表达虔诚,带着竹杖麻鞋登山。诗中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旅途:凉风消暑、阵雨洗尘,走过摇摇晃晃的绳桥和蜿蜒的石栈道。不经意间就能看到奇花异树,山路像蛇一样曲折,还能听到猿啼鸟鸣,充满野趣。
3. 佛门感悟 随着登高,景物越来越有仙佛气息:僧人敲磬的声音清心,野店的瓜果别有风味。作者在古洞寒溪间联想到隐士仙人,最终登上金顶看到佛光("宝顶流光"),内心变得平静虔诚("心随息""思不邪")。
4. 精神升华 最后部分转向对佛教圣地的赞叹,用"香象""莲华"等佛教意象,表达对普度众生的向往。特别提到"舍身崖"这个著名景点,暗示经过这次朝圣之旅,心灵得到了净化。
诗歌亮点: - 画面感极强:绳桥、石栈、猿猴、鸟鸣等细节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情感层层递进:从游玩之乐到宗教体验,最后达到精神升华 - 巧妙运用对比:热闹的野趣与寺庙的庄严形成有趣反差 - 语言通俗生动:虽然用典但解释性强,如"餐霞"指仙境,"频伽"是佛经中的妙音鸟
全诗就像一部旅游纪录片,既记录山水之美,又展现心灵之旅,让读者跟着作者一起完成了一次身体和精神的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