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山林伐木场景,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哲理。
前两句"伐木相将入远山,共听幽鸟语关关"像电影镜头般展开:伐木者们结伴走向深山,耳边传来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相将"二字透着同伴间的默契,"关关"的鸟鸣声更添山林灵气。这里没有劳作的辛苦,反而像是一次愉悦的远足。
后两句笔锋一转,道出人生真谛:如果人们都能像现在这样懂得珍惜当下("殷勤若解当时意"),那么每一天都应该过得尽兴快活("此日那容不尽欢")。诗人通过日常劳动场景,突然点醒我们:快乐其实很简单,关键在于是否用心体会当下的美好。
全诗妙在将深刻的哲理藏在平凡的劳动画面里。鸟鸣与斧声交织,汗水与欢愉并存,提醒我们:生活的诗意不在远方,就在认真对待的每一个当下。这种"劳动中见快乐,平凡处悟人生"的智慧,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